2025年9月28日凌晨,乌克兰西部赫梅利尼茨基州的夜空被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撕裂。俄军一架米格-31K战机再次发射“匕首”高超音速导弹,目标直指这一关键地区。据乌克兰媒体RBC报道,导弹以超过10马赫的速度掠过日托米尔上空,最终在赫梅利尼茨基引爆,火光映红天空,爆炸声持续不断。这并非一次孤立袭击,而是俄军针对北约援助通道发动的一系列远程打击中的一环,其背后透露出更复杂的战略意图。 “匕首”缘何频频出手? “匕首”高超音速导弹自2017年服役以来,一直是俄军重点倚重的武器,被称作“王牌杀器”。它的射程超过2000公里翻翻配资,飞行速度高达10马赫,并可携带常规或核弹头。凭借极强的机动变轨能力,它能突破现有的防空系统。即便乌克兰和西方不断加强拦截,“匕首”依然令包括“爱国者”在内的防御体系难以完全奏效。俄军之所以不惜动用这种高成本武器,目的正是要对高价值目标实施“一击必中”。 赫梅利尼茨基州的旧康斯坦丁诺夫机场正是这种目标之一。这里既是乌军可能部署F-16和幻影-2000战机的场所,也是北约援乌物资的重要中转站。早在2025年7月,俄军就曾动用“匕首”与无人机群对其发动大规模袭击,导致设施受损和人员伤亡。显然,俄军正通过精准打击,试图削弱乌克兰与北约的补给链条。 战略升级:从前线到纵深的转变 近期,俄军明显将打击重心从前线拉向乌克兰西部纵深。不同于早期的消耗战,现在的目标更多是乌克兰的军工基础设施与能源系统。例如,2025年初,俄军曾联合使用巡航导弹与弹道导弹,迫使多个州紧急停电,以降低打击损失。这种“高成本换低成本”的打法,不仅消耗北约的防空资源,还逐步削弱乌方的作战潜力。
展开剩余53%持续的空袭给乌克兰社会带来沉重压力。赫梅利尼茨基地区曾因弹药库爆炸引发辐射担忧,虽后续证实危害被夸大,但潜在风险依旧存在。同时,北约内部也出现分歧:德国等国受国内反战情绪制约,援乌态度趋于谨慎,而美国则凭借军火供应获得利益。 目前翻翻配资,俄乌陷入“你来我往”的报复循环。乌军利用无人机袭击俄本土,俄军则加大纵深打击。要打破这一僵局,既需要外部援助的可持续性,也取决于双方对战略底线的认知。正如中国提出的和平倡议所强调的,核设施安全与防止误判尤为重要。在战火与谈判之间,和平的窗口正在收窄,但并未完全关闭。
发布于:天津市康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